在《亮剑》这一部作品中,楚云飞被钱伯钧背叛的情节颇为人知。然而,许多人可能忽略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:当时楚云飞实际上是有意调动整个团的力量,试图消灭一支日军步兵大队。根据资料显示,这支日军步兵大队实际上是一支战斗力较弱的二流部队,但楚云飞竟然为了对付他们,调动了一个整编加强团,约五千多名士兵。然而,日军的步兵大队编制最多也就相当于一个营,面对一个团的调动实在是不成比例。
这种调动的兵力比例几乎是1比5,而根据楚云飞的参谋长所描绘的情况来看,这支日军步兵大队不仅数量少,且许多装备和作战素质都十分落后,甚至还有年龄仅在十五六岁的年轻士兵参与作战。这样一支相对弱小的部队,楚云飞却出动了一个加强团进行围剿,实在令人想不明白。值得一提的是,楚云飞所指挥的团除了四个营,还有炮兵营和团直属队等,调动如此庞大的力量,居然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大队,实在令人咋舌。
展开剩余62%不少观众对此表示不满,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楚云飞指挥的358团实力不足。其实并不完全如此,剧中早已有类似的例子出现,八路军在面对山崎大队时也曾表现出相似的困境。尽管772团对山崎大队进行围攻,甚至造成了其一半兵力的伤亡,但仍旧未能彻底击败,其结果也使得李云龙的部队受到不小的损失。这难免让人怀疑,或许并不只是楚云飞的358团能力低下那么简单。
首先,要关注一个关键因素,那就是装备问题。很多人对358团的印象是身手不凡的士兵,但这其实是个误解。楚云飞所指挥的加强团,在火力装备上实际是无法与日军步兵大队相抗衡的。虽然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,但在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方面,相较于日本军队依然落后许多。我们可以参考另一部抗日剧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,从中可以体会到当时日军与我军之间的装备差距究竟有多大。
其次,攻坚战与防守战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。在这场战斗中,358团采取的是包饺子式的战术,首先是将日军引入包围圈之内,然后像包饺子一样全力将其围歼,尽力消灭这支日军步兵大队的同时,还要防止敌军的增援。这种战术的实施,使得358团肩负着巨大的压力,随时可能遭遇来自敌军的两面夹击,形势可谓不容乐观。
再者,日军的兵力配置情况也复杂。当时,除了日军的一支步兵大队外,清剿部队实际上圈定了一个包含线头部队和皇协军的整编团,在中间由步兵大队负责,这使得358团面对的是一支具备完整编制的敌人。如果想要彻底解决此役,楚云飞需要承担极大的压力,甚至即便是李云龙的独立团前来增援,也同样需要调动全团做好战斗准备,困难程度不言而喻。
发布于:天津市